“N现场——当代佛山2017艺术邀请展”研讨会摘要
8月5日下午,“佛山韵律 艺象南风——佛山美术馆联盟艺术季”在佛山市图书馆举行启动仪式,与此同时,“N现场——当代佛山2017艺术邀请展”也举行了开幕式及研讨会
本次启动仪式亮点多多。其中,领导、嘉宾和艺术家们在研讨会上畅谈“艺术”,不同的观点和理念相碰撞,迸发出精彩的火花
一起走近本次研讨会,看看大咖们围绕“当代艺术与日常“现场”营造”这个主题都提出了哪些有意思的观点!
佛山韵律 艺象南风——佛山美术馆联盟艺术季
“N现场—当代佛山2017艺术邀请展”
当代艺术与日常“现场”营造 研讨会
观 点 摘 要
(以下观点按研讨会当天发言排序)
皮道坚
中国美协策划委员会副主任、知名学者,研讨会主持人
今天展览研讨会主题是——当代艺术与日常“现场”的营造,正好我们这个展览的主题又叫“N现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N个现场,无数的现场,每一个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就是深度活泼的当代生活的现场。这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是关系最紧密的艺术方式,但是我们历来都有误解,认为当代艺术高深莫测,这是一种看法;当代艺术很难懂,一般公众看不懂。另外,就是把当代艺术妖魔化。这次的展览,要寻求一种简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它就是和当代人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存在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走进当代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创作者、当代艺术生产机构和传播机构,对于他们来说,问题是当代艺术如何走进公众、当代艺术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
希望大家围绕当代艺术是什么,当代艺术和当代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当代艺术如何走进公众进行谈论。
陈湘波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当代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应该跟自然社会有关系,这样才有意义。对当代艺术妖魔化的问题,的确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有一些作品也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探索,不是说每一件或者每一个活动都很好,但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几件,就很了不起,很有意义,它的当代性在于它的实践性、探索性。所以我就想到,我们每一个当代艺术家怎么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认真真做当代艺术。在我的感觉中,有一些做当代艺术的,的确存在投机(把各种东西加进来)的情况,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当代艺术的价值、意义,也跟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时代发生联系,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中去,这样它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存在。
对于当代艺术存疑、批评,我看这是好的事情,我们不会因为批评就怀疑、犹豫,这不是对待做当代艺术的态度,通过批评、怀疑,我们自己更好地成长,这样才能显示当代艺术生命的意义。
夏金旺
佛山美术馆联盟主席、市艺术创作院院长
对于当代艺术,提出三个问题探讨:一是当代艺术不能概念化,不做无本之木,要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基中汲取养分、寻求突破;二是当代艺术要在与日常生活结合中体现生命力,要在积极介入和推动社会发展中凸显价值和意义;三是当代艺术介入地区艺术发展,应积极构建个性化与地域性艺术语言体系及呈现方式。
作为佛山艺术创作机构,一方面要对艺术形态多做一些探索,中西兼容,传统与当代并蓄,构建良性健全的地区艺术文化生态;另一方面也要对城市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在佛山GDP即将突破万亿的当下,要积极探索制造业强市的产业升级与城市生活中,如何发挥更强的艺术引领作用。
周湧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水墨传统媒介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当代艺术应该成为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传统水墨画,更多是文人化。其实文人化不是很大众的东西,经过我们的教育和普及化,它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当代艺术能不能成为我们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个展览也是在做这个工作,努力避免成为一个圈子内部的事情,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胡赤骏
广州美院教授
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很多建筑使用的建筑外墙,包括现在用的展示,这些其实都已经产生了变化,新的媒介、新的东西都出来了,但是我们还是停留在画传统样式的绘画中,观念就落后了,如果要理解当代艺术,可能要从这个角度出发,甚至从教学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颜勇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我们今天谈到一个主题,就是日常现场的东西,我们今天的现场已经变成一个很特殊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现场不仅是现场,本身就是历史。任何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横切面,都为未来人提供了某种理解的材料,但是今天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展厅里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出,艺术家们会选择一些数字化的东西、更多图象的东西,我们常说大数据、信息化的一些概念,这些东西本身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本身就已经是历史的材料,不需要被后人加以改造。
李听尘
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策展人
我们怎么把交流做更深入的转换,我谈三方面:
第一,艺术家怎么进一步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社会人文思考,这个问题在佛山特别有代表性,佛山本身有很多传统文化,包括非遗文化遗产,也有非常发达的制造和生产业,艺术家能否在佛山吸取到更广泛、更跨学科,跟他本身从事的艺术领域不同的知识,并且应用到自己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创作里,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当下的生产产业,怎么向艺术吸取一些灵感,这在佛山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据我了解,在佛山有很多产业,本身跟日常审美有很多关系,比如说周大福珠宝生产基地跟郑敬诒职业学校产生非常深刻的关系。
第三,怎么实现更有效的公共性?像文广新局或者公立、民营美术馆也好,可以在更高层面发挥平台效应,把我们了解到的政策支持、资金实力,包括人脉方面的资源,在更高的平台上组织和调动起来,把它更深入地运用到艺术创作研究和推广的方方面面。
姜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教授、院博士论文答辨委员会委员
“现场”的概念,我认为是中性词,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的体会是,我虽然学过陶瓷,陶瓷学院毕业,然后雕塑专业硕士毕业,这两个东西都是很传统的,皮老师现场的概念,如何把传统、民族和人民的审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意识感知力变为一种思想。
我认为当代艺术主要观念,是破坏一种视觉美感,不是把大家习以为常的美丽花朵、一片云彩作为一种艺术挂在房间,我觉得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最根本点,不是在于具像与否、抽象与否,是否表达了一种当代生活。
江衡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对传统的诠释和对当代的诠释这两个概念对于创作者来说,应该还不是最重要的,你在这里面体会到什么东西,相对传统的概念来说,应该就是过去式,因为它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有一些情节、有一些情怀想把它拉回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怀。当代是面对当下的生活,当代人所面对的,不管是地域文化、区域性文化,包括整个国际潮流文化趋势,它有着敏感的感知性,所以把对文化敏感的感知性融化,以传统作为基点做创作。
柯济鹏
任教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在中国每一个做抽象绘画的艺术家,一开始都会想从传统找到切入点,我也一样,从2005年开始做,后来我发现如果从传统里面找说法,对我来说显得很苍白。特别是像我们这个年龄,我们以前所谓的传统,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停留在文字上,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人的生活,也不可能很真实地知道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传统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猜测而已。
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很本能的,他可能从小就有一种本能的方式,我是比较回避传统的,因为我们对传统的理解更多是一种猜测。所以我有意在回避传统。
张海鹏
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怎么进入大众?其实当代艺术在国内还是有一点误读,当代艺术本身就应该是大众艺术。在中国目前来说,因为还不大众,所以给人感觉有距离。反而是传统艺术,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当代艺术最主要就是大众,怎么切入大众主题,让大众参与进来,这是主要的一个地方。
刘子健
华南师大教授
我对传统的态度,是要辨清楚,哪些东西对我来说是没有用的,这不代表所有当代艺术家都不要传统。像传统的工笔的技法,在他的艺术上就非常有用,那就是他对传统的一种态度,我觉得我们不要在当代艺术上去纠缠,好像正面继承了传统的某些东西,就说当代艺术跟传统有联系,很可能那种变革式、跳跃式、断离式的,恰恰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的态度。所以我们在传统中会发现很多没有用的东西,如果没有用,就必须要丢掉。
吴涛
著名艺术家,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我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我在想200年前印象派是不是也组织过这样一场讨论会,说我们是不是做的当代艺术。那时候印象派的画家每天出去写生,是否他们也讨论过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没有存在当代和传统之间,当代的艺术或者一个事件或者是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现象,它是没有标准的。我们现在很多网红,我觉得是蛮好的当代艺术。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的表达,我们现在的表达只是说方式多元,以前印象派的画家们,可能方式产生了变化、材料产生了变化,但是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变化,就是表达。架上绘画会不会消亡?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很痴迷架上绘画的,现在艺术媒体这么好,我架上绘画还有意义吗?但是每天睡完觉起来后,就还是觉得绘画挺好的。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在坚持我们的表达,这就是当代艺术。
郑强
深圳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城市水墨研究院研究员。深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我讲两个关键词:一是移植。二是生长。我们的当代艺术概念和样式是80年代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这个大家都有共识。这种新的样式和种种观念,在这片土地上,最后能长成什么样子?这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警惕的。因为我们去国外看了很多当代的艺术,我们就很清楚看到,它在国内有很多跟随者。我们做水墨的人,我提醒自己(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传统里长出当代艺术,这是最理想化的。
陈锦潮
201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在艺术创作时,也是这种思考方式。很多时候我的认知、我的体验、我的生活经历,会造就我去选择一个我合适的点,这个点也许跟当代生活经历有关,也许跟传统的认知模式有关。这种选择很多时候是一种数据的转换,这种数据转换串联,会变成我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转换,就变成我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认识。
谭彦宏(文翰美术馆代表)
文翰美术馆策展人
我现在在做一个全新的文化楼的场地,我们也想在这个场地里增加更多的元素化的艺术,有可能是当代的,有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更多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
徐毅(翰华堂代表)
翰华堂创始人
2015年我去意大利威尼斯看了双联展,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当代艺术,当时我很震撼,看了很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今天当代艺术走进佛山,佛山艺术家可以看到当代艺术,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李东(尚德美术馆代表)
尚德美术馆策展人
我希望做美术馆,融合艺术家和观众的对接,当代艺术也好,传统艺术也好,我不希望100年后才知道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我更希望艺术家可以更多到各个美术馆去展现自己的作品,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独立的,都有他的个性,都是唯一性,所有的作品希望有更好的地方让它展示,N个现场从现在开始。
应如军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佛山这座城市,是传统制造业强市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不单单是传统制造业,文化上的创新也很必要。我们城市的定位,在接下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要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国际化我不敢说能不能实现,但是高品质、现代化,当代艺术肯定少不了,所以这一块我们不妨切合城市主题,把当代艺术融入城市发展当中去,尽管当代艺术有一些是很个性的东西、很感性的东西,但是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把能够和城市结合起来的东西,放在城市空间和时间里去讨论,我们把传统的陶瓷装置融入城市来讨论。
朱乐耕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
产业要发展,艺术一定要走在前面。在未来很多空间,艺术参与是不够的,包括公共艺术、景观艺术,我们艺术院要参与进去,我们有很多体制机制的问题,目前没有很好地协调,我想通过这么一个活动,希望一些决策层包括艺术机构,都应该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去。跟国家发展建筑,应该融合在一起,现代艺术在当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研究机构,包括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当代艺术的植入很重要,去年在北大开的一个美丽乡村的会议,请了日本的一位策划,原来那座岛是废弃的,也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艺术家参与项目,项目做得很好。我们艺术家也可以参与一些城市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做这方面的事情,很有意思。本土化陶瓷艺术在当代空间以及本土化的转型,怎么跟当代对话。对城市来说,也需要文化的植入。
江山
佛山美术馆联盟秘书长、策展人
我提一下关于艺术、关于当代、关于传统的几点希望:
第一,我们做当代艺术展览,是希望它跟传统的艺术、跟深厚的传统交流,我们做当代艺术是不是排斥传统艺术?不是的,我们只是希望促进相互的探讨,比如说像今天的现场。
第二,大家提到当代艺术妖魔化的问题,在我艺术创作和策划过程中,我感受到妖魔化的不是当代艺术,而是艺术本身。因为在以往非常漫长的传统艺术创作研究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已经变得非常深奥,束之高阁,是少数人享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里,已经被所谓妖魔化。
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不仅仅面对当代艺术时不知所措,面对传统艺术时一样不知所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感觉,对于艺术深奥妖魔化的感觉,要打破它。不仅仅对当代艺术,也是对传统艺术,在这个基础上,回到今天的现场,就是非常好的突破这一点的途径。展览名为“N现场”,每个人就是现场,每个人的艺术生活就是现场,佛山也有佛山的现场,我们在佛山做这个展览,希望以后大家也多关注佛山的现场,把好的作品时不时带到我们佛山来,让民众接受欣赏爱上当代艺术,让当代艺术各种创新、各种新的元素带入到人们生活中,这是我们做这次展览的初衷。
更多艺术季资讯
敬请关注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END –
编辑 / yuyu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编辑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