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展览信息, 我院动态 > 文章正文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2016年11月29日 15:43  

跨界表演需勇气

微谈《春班令》观感

——

文/王思伟

近年来,业余剧团往往会在日常排演小戏小品服务大众之余,联合一些尚有志于专业发展的各个艺术门类的戏友,以“跨界玩”的方式排演一两部接近中型的年度剧,如同平地上响起的一声惊雷。其中,苏隽编剧、林于博导演的粤语小剧场戏剧《春班令》“力求把粤剧和话剧的元素作思维上的内化融合”(苏隽语),便是其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不过,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亦是争议不断。粤剧有其特有的程式和唱腔,并非话剧演员可以轻易擅入,正如粤剧演员做惯了手眼身法,如果牟然进入话剧或电影领域,同样需要做出一番艰难的适应,更何况不同剧种在编导语言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困惑,在这部由佛山市话剧之友俱乐部排演的“跨界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1张

张云聪,郭俊琪,吴元标,贾健美,蒙晓敏,阮俊超(饰幻象)

《春班令》讲述青年潘振飞因热爱粤剧而背弃了母亲梁巾帼的期望和家族事业,但最终由于粤剧老班主杨剑声的多番努力、母亲的幡然醒悟、班主女儿杨彩琼的“交换协议”而让他得偿所愿,继承班主付托的“春班令”而完满结局。全剧以“班主托付春班令”为中心,构成了班主与其接班人之间的贯穿动作。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2张

郭俊琪饰潘振飞、张云聪饰徐瑛华、吴元标饰杨剑声

平实的叙事自然少不了暗插“误会”这一戏剧化因素。三十年前潘振飞的母亲梁巾帼作为粤剧班的当家花旦,误会师兄杨剑声只顾春班下乡而忽略了对师妹(亦即班主妻)的照顾,致使师妹产后孤独而终,因而怀恨弃班而去。岂料,班主妻对此并无怨恨之意,为免日后误会,临终时,她在“春班令”背面写下的一段遗言:“暑往寒来又一春,鼓乐当敬我恩公。黎民百姓连血脉,莫负乡亲戏情浓”,以此表达对丈夫事业的至死支持。这个地方,不仅是日后解除梁巾帼对师兄误会的关键情节,更是表现出无数艺人家眷对粤剧事业的默默支持,感人至深,实可预见。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3张

演员吴元标(左)、贾健美(右)

正是在这些关节处,粤剧唱腔和音乐便有了它施展的空间。或如老班主独自怀妻抒愁一段,杨剑声看着春班令上妻子的遗言,情不自禁唱起《胡不归》之“哭坟”:“睇下月冷风呀凄,凄凉雪涕。香魂都惨逝呀,我恨海凄迷……睇下花落鸟啼,惨对我凄凉,都哭祭。”资深演员吴元标在这里的演绎,可谓全戏的点睛之笔。可惜同时在场的梁巾帼于此处回应太少。作为昔日的当家花旦,当见到那段遗言时,梁巾帼流露出激动的神情,此时,她多么想借着一段唱词来尽诉心曲,可惜,演员迟疑再三,欲唱又止,让正在升温的戏情受到一定阻滞。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4张

演员郭俊琪(左)-吴元标(右)

全剧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第二代粤剧人:潘振飞。可以说,“春班令”的令牌背面刻的是“粤剧人的哀愁”,正面讲的是“粤剧人的理想”,戏曲手法善于曲尽情愁,话剧手法善于直抵意旨,背面的展开恰恰是正面的铺垫和衬托,这在编导心中是十分明白的。但事与愿违的是,尽管潘振飞饰演者多有一定唱念做打的功底,但鉴于演员尚难随心所欲的跨越话剧和粤剧两种技艺之间的藩篱,而戏剧舞台调度又难以像电影一样随心所欲,因此编导在主要场次上还是以生活化的方式赋予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分突出潘振飞的戏曲舞台形象和文唱武打的施展空间,场面调度上则主要是镜框式分场的传统节奏,仅在高潮的余韵处,借鉴了黑匣子剧场的虚拟情境再现,通过三个间场,使用若干戏曲舞台语言对潘振飞的内心进行透析,将潘振飞的内心纠结外化为三个传统粤剧形象——《红梅记》中如樊笼鸟般被枷锁的裴禹、《林冲夜奔》中义愤填膺的林冲、《双枪陆文龙》中如临大敌的陆文龙。用虚幻形象的唱念做打呈现潘振飞内心,从戏剧结构上来看,当然还是出彩的;而从实际考虑出发,通过专业粤剧演员的串场来替代场上演员技艺上的不足,或腾出换场的时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不过,假如此剧要继续打磨的话,给予潘振飞更多富于个性的唱段和“打真军”的空间,让这个文武生树立起在全剧乃至观众心中的支柱地位,毋庸置疑,亦极为重要。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5张

演员在剧中渗入粤剧功架表演

纵观此剧,它原本是一部以对话为主的话剧,但回忆起来,它又与张丰毅、张国荣合作的电影《霸王别姬》,谢君豪版由粤剧、话剧演员联排的《南海十三郎》《梁祝》,糅合了粤剧、歌舞剧、话剧形式的现代粤剧《青春作伴》有着各种相似和联系。当然,要借鉴这些作品,除了各剧种编导之间同声同气之外,关键命门还是得需要有两至三个具备不同才艺的台柱来撑场(因为戏剧不能像电影那样使用替身),否则便难以尽情施展。《春班令》中饰演班主的吴元标先生和饰演青年母亲的贾美健女士已可谓资深和努力,以专业精神演绎群众戏剧的举动令人敬佩,但即便如此,他们在粤剧唱词方面尚有生涩的地方,更不用说,对其他的演员的话剧功底和粤剧功底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了。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6张

吴元标、贾健美、郭俊琪饰演两代粤剧人

当然,假如从大环境和长远来看,话剧、粤剧和音乐剧的跨界,其实是不可避免,或者说,是一条更重要的道路。作为一个业余创作团体的作品,《春班令》的跨界表演,我不敢说是成功的,但却是一种有勇气的探索。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7张

原佛山话剧团团长、本剧艺术总监林星云(右二)剧后发言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8张

(左起)吴元标,郭俊琪,蒙晓敏,张云聪,贾健美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9张

原南海青年粤剧团舞美设计师许家健先生特意将剧中六个人物绘成国画送给剧组

艺•论 | 跨界表演需勇气 —— 微谈《春班令》观感的图片 第10张

前佛山话剧团团长卢全(右二)向剧组赠送书法作品《人在舞台在》

(注:本文所用现场照片均出自《春班令》南海艺术剧院首演,吴丹摄)

本文作者:王思伟,文艺学硕士,现任职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部,主要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及评论,剧评《平民史诗在现代粤剧中的孕育与呈现——略论现代粤剧<小凤仙>的创作特色》、《重重包裹的崇高之美——现代粤剧剧本<梦•红船>读后》、《实验话剧<大桥下>与<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互文式解读》等散见于省市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