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讯丨《西江清流区大相》作品鉴赏会举办,共品岭南风雅
1月20日,由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期刊出版总社主办,《佛山文艺》编辑部、佛山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承办的“佛山悦读荟——《西江清流区大相》作品鉴赏会”在Nook Coffee Lab咖啡馆顺利举行。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院长夏金旺,佛山期刊出版总社社长、总编辑,《佛山文艺》主编王海军,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廖雪林,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盛慧,《佛山文艺》执行主编朱伟福,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部主任朱郁文,原《佛山文艺》副编审邵鸣川及来自佛山市五区的作家、文学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本次悦读荟。本次悦读荟由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作家、佛山市作协副主席周崇贤主持,他幽默风趣的主持让现场掌声不断。悦读荟上,大家围绕区大相的生平、诗作以及岭南本土文化等共话“西江清流”,共品“岭南风雅”。
此次悦读荟上,王海军与夏金旺分别致辞;朱郁文与作者刘东围绕作品展开了对话;邵鸣川、陈小文则在轻解读环节中对作品进行了赏析;四位作家与读者也分享了各自的解读。邵鸣川及其学生吴昀霖分别进行了《西江清流区大相》的节选朗诵。邵鸣川的广府话朗诵更突显了《西江清流区大相》的岭南气息,而吴昀霖稚气又清亮的朗诵则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王海军:不遗余力地推介佛山优秀文学作品
借此机会,我想感谢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对佛山期刊出版总社·《佛山文艺》的大力支持。今年《佛山文艺》将继续打造“佛山悦读荟”这个品牌,同时正计划开设另一个品牌叫“作家面对面”,这是新的视频栏目,我们计划每月开一次悦读荟、做一次作家面对面访谈。在座的各位作家都有可能进入这个新视频栏目里。
今年,我们的线上书城——“佛山文艺书苑”也开张了,得到了很多作者、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想借这样一个组合,把优秀的佛山作家、作品推介给佛山市民乃至全国读者。希望继续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加强合作,也希望能长期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共同举办“佛山悦读荟”,这样能更好地把更多的作品推介出去。
夏金旺:要不断焕发岭南文化的新活力
对《西江清流区大相》这本书,我有几方面的感受。第一,这本书对于岭南诗歌的读物来说,在普及性上做了很大贡献。因为区大相的诗在广东的诗学上占有重要位置。第二,两位作者在诗歌上做了自己的理解和转换。他们对诗歌的领悟和深入挖掘,我觉得是到位的。这本书算是一个岭南风物小百科,里面有很多岭南的风土人情、起居生活及自然风貌等,我们要持续焕发岭南文化的新活力,挖掘岭南、广府文化的积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三,是对于书写方法的探索。这本书在文学的书写性和故事性、故事的延续性和观感上相对弱些。在接下来的写作中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如何在推介本土的文化特色和岭南风貌的同时,又能让小说的书写更精彩。我期待他们今后能写出更多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历史都能挖掘出来进行书写,形成系列。这也是岭南文化焕发新活力的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对话作者:讲好佛山文化名人故事
此次悦读荟的对话环节中,朱郁文与作者刘东就创作的背景、意义等作了交流与探讨。
朱郁文:写历史小说不同于写当代小说,在动笔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刘东:区大相是诗人,岭南诗圣,你必须写他的诗,但要写成一本诗词的训诂就没什么意思了,太单调。我就看他的诗,他的诗大约1700首,从这些诗里梳理出一个脉胳,他一生的脉胳,他的童年、成长、求学、做官、回家,也就是用这些诗作为一条线串起来,比如书中的第1首诗《阮涌行》,实际上是他中了进士后40多岁时写的,我当时读起来觉得就像骆宾王的《鹅》,琅琅上口,就把它放在《童年》一节。诸如此类,先把骨架搭起来。写区大相最大的困难还是事迹太少。区大相的官职太小了,七品官,所以史志上的记载很少,一般都是说哪年生的,哪里人,做了什么官,廖廖几笔,我需要做的是,在这些蛛丝马迹里寻找他的闪光点,通过想象把这中间的空白填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大相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岭南广府的人文环境,所以我在书中加入了许多岭南文化,佛山本土文化的元素,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历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书院文化及明朝的一些历史,要和当时的时代相吻合。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区大相成长的环境,也形成了他的个性,从他的个性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广府文化的一些特质,如半为农兮半为儒,通达自如的人生境界,这样人物就有灵魂。
朱郁文:对于当下的我们、当下的佛山,研究书写区大相的意义何在?
刘东:弘扬名人文化,利用名人资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像我们家族,如果出了个名人,我们很自豪,所以历史名人对城市精神起到渗透、浸润和教化作用。见贤思齐,鼓励文化自珍、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文本解读
轻解读环节中,原《佛山文艺》副编审邵鸣川、佛山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陈小文分别就区大相的家族教育与诗歌进行了解读。
邵鸣川:从《西江清流区大相》看区氏家族的教育及其他
邵鸣川认为,区大相就是家风正、家学渊、重品行、孝当先。上一辈为小一辈做出了榜样。区家的齐家之道,对子女的品行教育,恰恰是现代人需要认真研究的。刘东、李伯瑞合著的《西江清流区大相》,是打开我们认识区家尤其是区大相的钥匙。
这部小说的特点,是把大量的诗做了注释、翻译,并与内容融为一体。我们在读诗时,就省却了翻词典找注释,可以流畅地读书了。还有是把古代的许多民间习俗与科举的每个流程都细致描写了,读完这本书,真的就像穿越到了明代。
陈小文:“佛山有没有文化”是个伪命题
陈小文认为,“道穷言始立,身困教乃垂。”或许,正是由于大相为官的黯然境况,才成就了他在诗坛的显赫。区大相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明代诗坛的写作风气。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扫除了明代“馆阁体(台阁体)”的绮靡诗风,通过采风(实地考察)撰写了上千首反映社会现状的诗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直指人心与国脉,对岭南诗派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三百年岭南诗之美者,海目(大相号)为最。”“世之言诗者知吾粤,言粤诗者知区氏焉。”“其诗特盛,盖家能诵,人能说矣。”从后人对其诗的这些评价来看,区大相堪称“岭南诗圣”。
文本分享:文学与历史兼备的《西江清流区大相》
大众发言环节中,禅城区作协秘书长陈照田、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张晓雷、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朱文彬(孙春云代分享)、顺德区网络作协副主席王虎四人分享、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感受。
陈照田:他的学与仕、史与诗
一是以写人物传记的方式写一个人的历史,同时也以写史的手法创作人物传记。本书是岭南著名诗人区大相的个人史,其出生、读书、游学、成家、生子、科考、入仕,直至辞官返乡、离世,整个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都作了详细记录,不同于其它人物史料的是本书以人物传记的方式、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完成,使史实不再是时间和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早在汉代,司马迁就开创以文学手法写史的先例,《史记》被称作“无韵之离骚”,同时纪传体也是中国史书的主流,正史的“二十四史”都是以纪传体编纂。不过,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详尽介绍一个人的历史,在我的视野里是首次看到。
张晓雷:深入调研共创作
作者刘东和李伯瑞都是外地人,一个出生河南,一个出生广西,却都对佛山本土文化有兴趣,尤其对明朝万历年间高明进士区大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克服了古今文字障碍、南北语言障碍、合作磨合障碍等重重困难,一起合著了这本人物传记。这本《西江清流区大相》图文并茂,分岭南、京师、南京和故乡四章讲述了区大相平实而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有区大相成长过程中的趣事,有执政为官的政绩,有诗歌创作的成果,特别是其为文为人对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朱文彬:西江清流 岭南风雅
此书“挖掘”和“打捞”佛山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独领明代岭南诗风骚的区大相,一代大雅、诗宗,四百年后,却不为后人所识,淹没在历史烟云和芸芸众生中,尤其是在他的原籍佛山,知之者寥寥,识其价值者寥寥,守宝不识宝,殊为可惜、可叹、可悲。幸得有识之士,从故纸堆中,从乡野渔樵中,“复活”了这一位有血有肉的佛山历史文化名人,其人、其事,其生平际遇,其成就,其与佛山、高明这片土地的关系,其对国家、民族、家乡作出的贡献,其诗、其文,其思想,其情感,无不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个人对其少年游历、游学,中年中进士、做庶吉士、抗倭援朝、使淮藩、使周藩,老年归隐田园、书院讲学等生平事迹印象深刻,一位可亲、可敬、可感的诗人雅士跃然纸上。
王虎:文学是历史的良心
读刘东和李伯瑞合著的《西江清流区大相》,能感受到这部抒写佛山本土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如一缕清风,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新鲜感。作家用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为明朝万历年间高明进士区大相画出了一张完整的诗人生活图像,对挖掘和宣传佛山本土文化、弘扬岭南诗作及诗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江清流区大相》是一部精耕细作的文学专著,从书中所选的诸多诗词佳句中,看得出作者用心之深。作品对科举考试、八股文、古代婚姻礼制以及筊杯占卜等文化都有深入浅出的叙述。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其时代的典范人物,西江畔养育出这样一位刚直不阿、冰清玉洁的人才,也实属古镇佛山的一大光荣。